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理论逻辑

    张叶云;徐粤超;郑碧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系统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展现出缜密的理论逻辑,蕴含了丰富的理论意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理论逻辑在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核心要义、蕴含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基本原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只有从理论逻辑看问题,搞清楚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是什么”,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进一步阐释理论的目标、价值与要义,才能在新征程上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保障与精神动力。

    2024年01期 No.15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经济研究

  • 碳排放权交易是否改善了企业ESG表现?——基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王奇杰;张莉虹;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一项市场化环境规制工具,能否改善企业ESG表现值得关注。选取2009—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有效改善企业ESG表现,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旧稳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大型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中小型企业ESG表现并无显著改善作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对西部地区企业ESG表现并无明显改善效果。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快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视大型企业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持续提升企业ESG表现。

    2024年01期 No.153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门槛效应视角下数字经济集聚对碳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

    叶娟惠;

    基于数字经济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机理,构建面板门槛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双重门槛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全国和东部地区数字经济集聚对碳生产率存在“上升—下降—上升”的“N”型非线性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只表现为非线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中部地区的促增作用逐渐减弱,西部地区的促增作用逐渐增强;数字经济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异质性,集聚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趋势;数字经济集聚整体上呈现波动式收敛趋势,全国和中西部地区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而东部地区呈现缓慢波动式下降趋势,表明中国数字经济正朝着区域协调的趋势发展。应加强数字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跨区域联合攻关,因地制宜推动数字经济集聚差异化发展,科学优化东中西部区域数字经济集聚空间布局,进而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4年01期 No.153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区域创新政策何以有效推动城市创新?——基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

    陈樱;施晓丽;

    利用LDA主题模型分析区域创新政策文本内容并提炼政策主题,基于2005—2019年我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区域创新政策推动城市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政策通过要素集聚效应、创新激励效应以及政策空间效应影响城市创新;创新政策对于沿海城市、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的创新能力促进作用最强,对于较大规模城市的影响效应更大;产业结构越高级的城市,创新政策的实施越能有效提高该城市的创新能力。应加强创新激励力度,制定差异化创新政策,健全政策评估机制,重视城市间知识溢出。

    2024年01期 No.153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管理探讨

  • 连锁股东与企业经营效率:协同治理还是市场合谋?

    贺星星;陈薪宇;

    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DEA—BCC模型测量经营效率,探索连锁股东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连锁股东对企业经营效率存在协同治理效应,提高了企业经营,在经过Heckman两阶段回归、倾向得分匹配(PSM)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检验方法后结论仍旧成立;连锁股东通过同行业势力促进行业间企业信息、资源交流,同时改善企业内部控制,使得企业经营效率提高;连锁股东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经营效率都有积极影响,且在行业竞争程度高的行业中更能发挥作用。连锁股东应规避短视决策,利用自身的联结网络加强企业间合作;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2024年01期 No.153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企业抢雷策略对消费者宽恕意愿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陈荷花;郭学军;

    基于刺激—加工—响应理论,通过2(抢雷策略:有/无)×2(企业沟通风格:非正式/正式)组间设计,探究抢雷策略对消费者宽恕意愿的影响,并考察心理风险的中介作用和企业沟通风格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产品质量危机发生后,相比于不抢雷,抢雷策略能有效提升消费者宽恕意愿;心理风险在抢雷策略与消费者宽恕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企业沟通风格的调节,最终对消费者宽恕意愿形成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应在产品质量危机情境下果断抢雷,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快速降低消费者的心理风险,从而提升消费者的宽恕意愿,保护品牌资产。

    2024年01期 No.153 46-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 基于体验型产品的线上渠道试用策略研究

    孙忠锋;魏来;

    电子商务时代,线上渠道销售体验型产品时,经常赠送或出售样品供消费者试用体验。基于这一现实背景,以一个在线直销制造商为研究对象,对比提供样品试用与否的策略选择,确立了免费试用和收费试用策略的产品与样品定价及适用条件。结果表明,样品成本、消费者损失厌恶行为的强度、消费者组成结构和产品估值不确定性程度等决定了各策略的可行区域;不确定性的降低削弱了样品试用策略的适用性,损失厌恶度的增加有利于免费试用策略,但对收费试用策略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企业应精心设计试用样品,积极评估适用性更强的收费试用策略并完善配套服务,以获取最佳收益。

    2024年01期 No.153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ESG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

    郭华丹;

    随着ESG实践的关注度不断增加,ESG表现对企业价值创造产生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以2013—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ESG表现和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以及信息不对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ESG表现能够对企业价值创造产生正向影响;信息不对称在ESG表现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良好的ESG表现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信息不对称亦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当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时,ESG表现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价值创造。企业应重视ESG表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利益相关方决策的准确性,共同推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24年01期 No.153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人文与社会研究

  • 翻译意识形态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研究——以林纾、林语堂为例

    胡萍英;张家秀;

    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在翻译界已达成共识,操纵翻译实践、进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形态包括译者个人意识形态、译入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表现为读者期待视野的目标读者意识形态,这三者共同构成翻译意识形态。闽派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从文化输入与输出两个相对的角度进行跨文化翻译,促进跨文化交流。林纾翻译救国的意识形态促使他大量输入西方文明和先进文化,而林语堂跨文化融合的翻译意识形态激发他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林纾、林语堂的翻译意识形态迥异,但工作机制基本相同,即翻译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传输方向、文化题材择取、翻译方法应用、翻译作品传播,对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产生重要影响。

    2024年01期 No.153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头雁”培育项目为例

    郑智尹;陈俊杰;刘飞翔;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当前政府制定方针政策,依托涉农高校学科优势,积极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福建农林大学创新性提出“1314+211”的培育模式,是“头雁”培育项目的典型模式。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面临培育对象重视性不高、培育内容互动性不够、培育服务有效性不足等困境。为加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培育力度,提出重塑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理念;完善培育形式,保证优质的培育效果;强化跟踪服务,坚持精准的指导帮扶等对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024年01期 No.153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教育管理研究

  • 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福建商学院为例

    卜新宇;杨晓翔;

    新文科背景下围绕数字经济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审视传统商科在价值引领、培养标准、理念模式、体系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清数字经济产业带来的教育供给侧和经济社会需求侧之间的人才输出鸿沟。立足国家经济战略和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探索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三跨界四融合二机制”改革思路,着力解决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福建商学院以商科素养核心主题教育为载体,以“跨界融合、数智赋能、多元协同、迭代创新”为理念,以“共建、共管、共享”为路径,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新样本。

    2024年01期 No.153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从福建视角探索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四大红利”

    杨学明;

    在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福建省高职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未能充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积极把握政策红利,加速实施提质培优工程;提升内部治理能力,释放管理红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充分挖掘教学红利;深化校企合作,利用社会红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政府、高职院校、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等多方主体的共赢。

    2024年01期 No.153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 《福建商学院学报》2024年选题指南

    <正>本刊2024年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探讨、科技与经贸、人文与社会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等栏目。另设特色专栏: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与阐释、新质生产力研究、乡村振兴、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闽商研究。2024年重点征集以下(但不限于选题的研究论文:

    2024年01期 No.15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福建商学院学报》来稿须知

    <正>《福建商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学术期刊认定,秉行“质量、规范、特色、争鸣”的办刊理念,力求突出创新性、前瞻性、地域性和实践性。刊登的主要栏目有:经济研究、管理探讨、文学艺术、教育教学等。

    2024年01期 No.153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