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通往解放之路:人类共同体思想的变迁

    林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理解并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务之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共同体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从共同体思想的变迁来看,由于唯物史观的缺位,在马克思以前的共同体思想不能全面反映人的自由与平等。只有马克思将全人类看作共同体成员,指出共同利益是维系共同体的真正纽带,并提出构建解放人类的自由人联合体。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宗旨与理论基点,将人的解放与和平发展道路相结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飞跃,必将为解放全人类伟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2024年03期 No.15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形成的三重底蕴

    郑亚梅;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观点方法是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唯物史观、传统民本思想和“两个结合”的百年实践构成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形成、发展、成熟的理论基石、文化基因和实践基础。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南。

    2024年03期 No.15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金融研究

  • “百花齐放”还是“一枝独秀”?——股票发行注册制下的市场竞争性

    董小红;胡梦蝶;

    以2019—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股票发行注册制(简称注册制)对市场竞争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注册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性;注册制改革可以通过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提高投资者关注度以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从而有效提升市场竞争性水平;注册制改革对市场竞争性的提升作用对东部地区、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更为显著。注册制改革下,企业应当把握时机,提高竞争力;信息使用者要理性判断,做出有效决策;政府等部门要加强监督,维持良好的市场环境。

    2024年03期 No.155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 金融的社会研究:起源、发展与前沿研究

    王荣欣;

    金融的社会研究(简称SSF)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科学的社会研究,以述行性(performativity)为核心概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金融社会学和金融人类学从不同学科视角对金融现象进行了研究,共同推进了金融的社会研究。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均无法解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社会学家从述行性视角深入思考金融问题,对经济学进行釜底抽薪式的批判,也超越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视角,对金融危机提出新的解释。如今,金融的社会研究已开始进入对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和加密货币等前沿金融问题的研究。

    2024年03期 No.155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经济研究

  • 福建省餐饮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谢宝田;

    基于2013—2022年福建省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评福建省餐饮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发展水平。福建省餐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增长趋势;餐旅产业耦合由餐饮滞后型转为旅游滞后型;餐旅产业融合发展耦合度总体水平较高;餐旅产业融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总体协调度水平不高。福建省餐旅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可以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打通融合发展通道;培育新业态,打造“美食+旅游”品牌;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等举措,探索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餐饮与旅游融合发展道路,推动福建省餐饮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2024年03期 No.155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福建省绿色金融与碳减排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张毅瑜;马宇蔚;

    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与碳减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2013—2022年绿色金融和碳减排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近10年来,福建省绿色金融发展与碳减排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升,2013—2018年间反复波动,自2019年后进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并稳步提升。应稳定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加速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助推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协调稳定发展。

    2024年03期 No.155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管理探讨

  • 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抑制企业“脱实向虚”发展?——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毕明凤;陈少晖;

    以2013—2022年中国沪深A股实体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地抑制企业金融化发展,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该抑制效应存在产权属性异质性及企业规模异质性;企业数字化转型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抑制企业金融化发展;行业竞争激烈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融资约束的缓和效应减弱,其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也会削减。应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多方位施策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鼓励企业创新、着眼长期发展以营造良性行业竞争环境,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水平。

    2024年03期 No.155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金融化

    许方婷;刘丰波;

    面对“脱实向虚”的经济现实以及企业金融化趋势的现实背景,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及经济后果引起广泛关注。以2013—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金融化越高,这可能是通过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融资约束导致的;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加强两者之间的关系。应适当关注金融市场,科学化地配置企业的金融资产,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2024年03期 No.155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人文与社会研究

  • 管理与被管理者双重视角下高校科研诚信影响因素研究——基于F省的问卷调查

    王魏红;

    科研诚信是科研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制度与环境的优化是顺利开展科研诚信治理的有效手段。基于高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重视角,分别从管理者制定的学术评价体系和科研管理体系、被管理者自身的科研素养以及科研环境现状来设计调查方案,对F省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发现,科研人员自身素质是影响科研诚信的最主要因素,学术评价体系和科研管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科研诚信行为规范,科研环境对于科研人员诚信行为的影响低于其他三个因素;作用机制上,科研诚信知识、学术道德水平等对各潜变量的影响较大。从管理者角度看,应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从被管理者角度看,科研人员应加强科研诚信知识学习,做好自我约束,为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贡献力量。

    2024年03期 No.155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新质生产力何以赋能侯官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基于逻辑共契、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

    胡良艳;

    以新质生产力为关键赋能为侯官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驱动。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侯官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共契、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与侯官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共契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创造驱动为关键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协同之道。其推进困囿在于侯官文化发展的主体素质较低、精品内容缺乏、载体平台受限、产业发展受阻等方面。据此提出以新质生产力创新赋能,激活新质侯官文化主体,以民众之愿夯实共识底色;打造新质侯官文化内容,以活态传承焕活历史原色;运用新质侯官文化载体,以数智融合吹响时代音色;建设新质侯官文化产业,以创意发展彰显品牌亮色,为推进侯官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路径选择。

    2024年03期 No.155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教育管理研究

  • 基于高赋能组织管理模式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林文聪;林榕炜;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相关管理制度存在监督和博弈关系,难以激发工作主动性和提高工作效率。高赋能组织管理模式赋予个体自我发展目标、自我管理体系建设,营造自我发展良好氛围,有利于形成新时代高校师生同频共振相互激励的命运共同体。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其岗位边界清晰,并具备横向发展、融合发展能力,契合最优组织管理方案。通过授权辅导员一定的工作自主权、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决策自由宽度、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探索校级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设立支持机制、二级单位学生管理部门认同释放权利、辅导员做好接受职权的准备建设等途径,强化辅导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2024年03期 No.155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质量提升创新路径研究

    蔡迪;

    新时代高校要推进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党建育人质量提升的创新路径。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出发,基于TOE理论框架,检视高校党建育人在技术、组织、环境层面的困境,结合某高校M依托智慧党建进而提升党建育人质量的探索实践,提出以党建育人共同体新格局为中心,打造党建育人新理念与新平台,提升党建育人创造力、组织力和品牌力的“一中心、二打造、三提升”党建育人质量提升创新路径,以期为破除高校党建育人困境、提升高校党建育人质量、助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2024年03期 No.155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核心素养教育视域下商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研究

    陈小梅;

    核心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的理论依据源自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层面。在高校进行核心素养教育,通识课程是其主要载体。以核心素养教育为视角,目前商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特色不足、缺乏多元性、忽略实践性等问题。核心素养教育视域下商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可以通过强调整体,使课程突出商科特色;加强互动联系,使课程多元化发展;加强实践性,使课程由静态变为动态,打造商科元素、思政元素、专业元素有机融合的育人课程新模式,以满足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024年03期 No.155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