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若干思想方法研究

    梁小军;童速超;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究其重要原因,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新发展阶段持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离不开思想方法问题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蕴含丰富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察实情谋创新;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切实破解矛盾;三是坚持实践第一,注重狠抓落实;四是坚持辩证思维,整体协同推进;五是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这一系列思想方法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

    2024年04期 No.15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 共同富裕背景下集体林权改革的内在逻辑及政策建议

    郑文婷;喻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林业是共同富裕的重要阵地。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分析共同富裕视角下集体林权改革的内在逻辑。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始终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充分反映绿色富农的历史逻辑。在做大林业经济“蛋糕”的同时,提升集体、林农和各类经营主体经济收入,实现分好林业经济“蛋糕”的理论逻辑。在林地“确权”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林地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深化林业金融改革、念好林下“生态经”、创新林业“碳票”等举措,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研究提出要明晰集体林地产权、完善产权流转机制、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加大集体林权改革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和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政策建议,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2024年04期 No.156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新质生产力研究

  • 新质生产力协同机制及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张晓英;鲁朝云;

    构建一个科学且合理的角色协同机制,对于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效能至关重要。基于协同理论和竞争理论,剖析了国家、城市、产业和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划分,并构建了四方协同机制。采用综合评价法设计了一套多层次差异化评价体系,致力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国家、城市、产业和企业不同层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特性,未来仍需对其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持续的监测,同时强化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并优化评价体系,有力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同发展。

    2024年04期 No.156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金融研究

  • 考虑舆情风险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文本分析、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

    陈旻;李铭伟;陈丽媛;

    近年来风险事件频发导致大众恐慌情绪上升,商业银行面临包括舆情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构建考虑舆情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以2012—2022年15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构建舆情指数,因子分析法构造风险指数。建立28×55×1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弹性分析评估风险指数对每个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国有大型银行在风险评价中处于优势地位;BP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进行风险拟合;A41舆情指数引起风险指数变动的敏感性强。应加强舆情风险管理,建立多层次系统性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结合机器学习在内的多种分析方法加强风险评估水平。

    2024年04期 No.156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 绿色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福建省数据

    牛泽林;马宇蔚;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绿色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绿色金融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备受瞩目。在分析绿色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选取福建省九个地级市2003—202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其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作用;在科教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作用更明显。应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促进绿色技术协同创新发展,推动城市间差异化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绿色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04期 No.156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

    何佳康;李军军;

    绿色信贷政策扮演着连接金融信用与环保的重要桥梁和资源调配工具,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地位。基于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12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显著提高了绿色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绿色信贷政策可以通过强化绿色实质性创新和降低融资约束程度来提高绿色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绿色信贷政策的风险承担激励效应在低现金水平、高市场化行业和我国东部地区的企业中更加突出。应增加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资,增强金融机构对绿色企业的信贷支持,根据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制定考核指标,并对环境信息公开程度不同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的信贷策略。

    2024年04期 No.156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管理探讨

  • 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韧性的效应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

    刘晓霞;羊雨佳;

    数字化对企业组织和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韧性是企业“转危为安”的关键要素,数字化转型如何提升企业韧性并在危机之中稳定发展值得深入探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构建“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企业韧性”理论框架,以2011—2021年全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韧性具有提升作用,表现为降低了企业的股票波动,提高了企业的绩效增长;企业风险防御、企业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韧性的三条主要路径;在非国有企业和小型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韧性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应大力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展数字化评估,根据现阶段资源禀赋和转型现状实施针对性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2024年04期 No.156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绿色技术创新、供应商关系与企业ESG表现——社会信任的调节作用

    热比亚·吐尔逊;易芯竹;王哲;

    基于利益相关者资源基础观,从供应链视角出发,以2013—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ESG表现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ESG表现有正向作用;绿色技术创新通过降低供应商集中度和供应商波动提高企业ESG表现;社会信任可以正向调节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ESG表现之间的关系;在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中,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制造业企业应深度挖掘绿色技术创新价值,将其融入战略规划核心层面;政府也应通过政策激励,多支持企业进行绿色转型。

    2024年04期 No.156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人文与社会研究

  • 重大突发事件中科技应用的行政机制优化研究

    吴文强;陈晓霞;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提高国家危机治理成效的关键。然而,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府主导的传统行政机制对科技力量的发挥有着一定的制约,其具体表现为行政主体与科技主体之间的信任张力、知识结构张力以及政府组织内生的结构化张力。这些张力构成了影响两类主体应急合作形式、深度和成效的关键变量。为此,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科技应用过程应进一步优化危机行政机制以消解这些张力。新型行政机制的塑造过程将指向“科技—行政”紧密型组织网络的建构以增强多元主体间的信任水平;常态化的危机学习机制以促进行政经验和科技知识的融合;多维度的组织反馈架构以促进科技力量与行政力量的有效融合。

    2024年04期 No.156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 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制约因素与实践路径

    叶其昆;

    在国家政策支持引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背景下,传统工艺成为乡村创新创业、共同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发现,传统工艺可以助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但也存在政策衔接阻滞、产业发展不佳、传承人才紧缺、创意转型滞后、产业融合欠佳等制约因素。需要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升级、修复文化生态空间,从而培育、延伸和拓展乡村传统工艺产业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目标。

    2024年04期 No.156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教育管理研究

  •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模式研究

    吴梅英;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任务。基于共生理论全新视角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通过共生理论的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模式等四个维度要素分析,从融合推动力、物质基础、融合建设体、融合模式等四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学训赛创”一体融合共生模式及路径,为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升高校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04期 No.156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基于精准就业的高校职业生涯咨询体系建设探索

    庄亚民;

    面对毕业生就业难题,当前高校生涯咨询室建设渐显乏力。在此境遇下,精准就业理念为高校生涯咨询室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精准就业背景下的高校生涯咨询室应明确精准化生涯指导、综合性咨询服务、专业化职业测评、紧密性企业沟通等功能定位,从构建生涯咨询体系、建设精准服务模式、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实践教育平台、拓展创业支持服务及推行信息化建设多方面入手,有效解决高校学生个性化的生涯发展与职业决策问题。

    2024年04期 No.156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微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刘妍如;

    项目式学习能有效融合传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创新等核心职业素养,实现高校专业课程在理论研究、能力培养及价值引领的多元统一。针对当前培养中教、学、评三者脱节的困境,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将“研究特定领域发展的问题”作为微项目式学习的议题串联课程,探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微项目式学习的课程实践与应用。通过微项目式学习模式,重构课堂活动、目标与评价体系,实现三者的深度融合。经过教学实践得出,微项目式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深度研究与合作探索的职业素养,创新与优化教评机制,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2024年04期 No.156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