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马克思群众概念研究述评与展望

    孙宜芳;

    马克思群众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术语革命”价值。近年来,学术界围绕马克思群众概念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鲜明特征、重要贡献以及与人民、政党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重视力度上还有亟需拓展之处。今后应在不断强化马克思群众概念的基础理论研究、创新马克思群众概念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敢于回答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面临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发力,更好地为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服务。

    2024年05期 No.15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党的自我革命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深化路径——基于“第二个结合”的视域

    陈再生;邹剑平;

    “第二个结合”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党的自我革命是“第二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党在“第二个结合”指导下借鉴中国传统智慧、总结历史经验、回应时代要求的多重逻辑下生成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自我革命,对推进“第二个结合”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面对新征程上的风险考验,基于“第二个结合”的视域,中国共产党要从政治本色、理想信念、政治生态和作风形象等方面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以”实践要求,提升自我革命的成效,确保党始终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2024年05期 No.157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师生艺术作品展

经济研究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路径研究——基于福建省案例

    江小莉;苏小凤;马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仅能够助推生态文明发展,而且对于推进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共同富裕逻辑旨趣具有内在一致性。福建省生态产品开发存在着空间非正义和精英俘获等问题。通过分析福建省生态产品发展典型案例,构建“赋能-结构-功能”研究范式,以组织赋能、科技赋能等方式嵌入治理,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结构系统开发和发展新经济产业业态,以此促进村民的共同富裕。

    2024年05期 No.157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闽台文旅产业耦合协调性研究

    王健麟;吴泽豪;方忠;

    作为福建发展比较优势和未来增长点所在,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文旅经济列为“四大经济”之一,而闽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为了深入分析闽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采用熵值法、引力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发现在新冠疫情前闽台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协调等级均处较高水平发展状态,而在新冠疫情后均出现大幅下降。应强化闽台两地政府磋商机制,优化文化和旅游资源配置,构建在闽台商与闽商互动合作机制。

    2024年05期 No.157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管理研究

  •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效应与机制分析

    肖立强;郭玲;

    基于2011—2021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效果显著,对金融不发达地区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优于金融发达地区。应进一步推动数字化与普惠金融相结合,降低成本,助力实体经济;充分考虑数字普惠金融的异质性特征,加强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在金融落后地区,采取积极政策,提供激励措施,完善商业信用评价体系。

    2024年05期 No.157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 数字领导力对营销敏捷性的跨层影响——数字成熟度和团队虚拟性的作用

    王春国;陈星星;

    数字经济时代,营销敏捷性成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能力。基于高层梯队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6个团队359名员工进行调查,以探究数字领导力对营销敏捷性的跨层影响机理,并考察数字成熟度的中介作用和团队虚拟性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数字领导力显著提升组织营销敏捷性;数字领导力通过数字成熟度正向预测营销敏捷性;团队虚拟性可以有效增强数字领导力与员工数字成熟度间的连结。组织应高度重视数字领导力的建设、培养与评估,提升员工的数字成熟度,增强争取市场优势的能力。

    2024年05期 No.157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科技与经贸

  • 基于贝叶斯估计算法的降水变点研究

    雷鑫昊;杨霖;

    降水分布情况影响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近年的研究侧重使用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分析各地区降水数据的突变情况。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新的突变分析手段,利用贝叶斯估计算法分析福建省、海南省、贵州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960—2016年年均降水事件的突变规律。将降水数据转化为年均降水量高于其均值的降水事件,假定累积事件数服从泊松过程,通过判断其强度函数是否存在变点,分析该地区降水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除河南省外,其他五个省和自治区年均降水均存在变点;贵州、内蒙古和黑龙江在突变年前后有明显变化规律,存在降水量偏多和偏少交替出现的风险。应考虑加强水利建设、完善水资源智能管理平台和布局地下储水系统等以应对风险。

    2024年05期 No.157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 基于极值理论的海浪灾害损失拟合及风险评估

    陈子煜;

    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发布的我国海浪灾害数据为例,采用多种极值模型进行海浪灾害数据拟合并评估各模型风险。多种极值模型一致显示该海浪灾害数据尾部风险远高于已观测到的损失数据,以致于期望损失数值偏高。在引入单次风险最高承保额上限机制以后,尾部风险变得可控且损失均值回到合理区间。因此推断,以海浪灾害为代表的海洋灾害风险不确定度较大,且有严重巨灾风险可能,在引入保险市场风险转移机制的同时,需要做好监管规范工作。

    2024年05期 No.157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人文与社会研究

  • 特征·价值·策略:红色歌剧《八一起义》的三维探析

    林花琼;

    歌剧《八一起义》通过综合艺术形式深入浅出地展现了革命情感与历史壮举,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它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真挚的人民性、浓郁的时代性,包含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创作上采用双线叙事展现历史图景、一流演技塑造鲜活形象、精心设计营造真实场景、地域音乐体现情感起伏等策略,为红色文化在歌剧领域的有效传达提供策略参考与实践指导,促进了民族歌剧文化的发展与红色基因的传承。

    2024年05期 No.157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大学生心理痛苦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王维维;

    用心理痛苦量表、寻求专业帮助公众污名量表、自我污名量表和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对2 02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心理痛苦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心理痛苦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负相关,与心理求助公众污名、自我污名正相关;心理求助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正相关,二者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负相关;心理痛苦负向预测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心理求助自我污名在心理痛苦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心理求助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在心理痛苦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是否艺术类专业在心理痛苦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应有效降低大学生心理痛苦水平和心理求助污名进而提升心理求助态度,同时侧重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关于心理痛苦的正确认识和态度,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求助率和心理健康水平。

    2024年05期 No.157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深度融糅探赜——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

    陈姗姗;

    传统文化记载着当地人民的精神价值和信仰诉求,在城市建设中融糅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城市文化认同感,还能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在深入阐释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融糅价值意蕴的基础上,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分析其在相关工作中的既有成就以及未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包括市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不足、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传统文化特色融入城市多元文化建设力度欠缺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原创力和影响力较弱。应通过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创新传统文化产业、强化城市规划引领和创新城市宣传载体四个路径实现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深度融糅。

    2024年05期 No.157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教育管理研究

  • 逻辑·挑战·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三重审思——基于马克思“现实的人”视角

    陈兴艳;李宗明;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从马克思“现实的人”视角出发,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以及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基点,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其现实挑战在于自主认知构建与工具主义倾向之间的矛盾,以及主客体关系互动中的失调性风险。据此提出要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以数字素养培育为导向的主客体联动,提升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数字素养与综合素质;要以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范数字环境生态,培育“现实的人”的正确价值观,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成效、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路径选择。

    2024年05期 No.157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 新时代福建高校思政教育融糅“福”文化的实现路径

    陈幼梅;

    “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福建高校思政教育融糅“福”文化,有助于培养具备高尚品德、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及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在探讨“福”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分析福建高校思政教育与“福”文化的内在耦合。研究发现,融糅“福”文化与福建高校思政教育既能有效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也能促进福建高校讲好新时代“大思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未来福建高校可从注重课堂育人、强化知行合一、维系新颖思政以及着力文化浸润四个方面入手,实现思政教育与“福”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2024年05期 No.157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外语教学中的年龄因素问题探究

    马小晅;

    外语教学低龄化的现象引发了人们重新审视“越早=越好”的观点,这一观点的背后可能是由于一些概念的混淆,如“二语”和“外语”、“习得”与“学习”、“关键期假说”等。对于这一观点的论证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外语学习的初始速度、长期成就和类似母语的熟练程度。事实证明,除了生物学的年龄因素外,在课堂环境中存在许多与年龄不可分割的其他因素会影响外语学习。因此,“越早=越好”的观点有待商榷,对于年龄能否作为外语学习成功预测的决定性因素尚不能盖棺定论。

    2024年05期 No.15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下载本期数据